(資料圖片)
中新社吉林大安9月17日電 (記者 郭佳)金秋時節,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水稻豐收在望。近段時間,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大安堿地生態試驗站梁正偉研究員帶領團隊堅守此地,收集著鹽堿地變身為“新糧倉”的關鍵試驗數據。
大安市是吉林西部重度鹽堿化地區,20世紀,土地鹽堿化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極大阻礙農業發展。因此,中國科學院在此建立了中國第一家“堿地生態試驗站”,探索如何高效治理利用鹽堿地,讓“荒涼白”變為“豐收金”。
梁正偉介紹,科研團隊在大安采取了“良田+良種+良法”三良一體化高效治理模式,經過長期連續研究表明,即使是重度鹽堿地,經過3年至5年的改造,也可實現鹽堿地由低產變中產、中產變高產、高產再高產的轉變。
2021年以來,這一模式已在吉林省推廣70余萬畝,水稻平均產量達400公斤/畝以上。
梁正偉認為,科學改造鹽堿地,讓鹽堿地上長出高產莊稼,將是中國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潛力巨大。
據統計,東北地區擁有肥沃的黑土地,是中國最重要的大糧倉之一。然而,這里還有超過1.15億畝的鹽堿地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利用。記者了解到,目前有多種治理鹽堿地的方法正在東北各地逐漸推廣開來。
以吉林省為例,2021年糧食產量超過800億斤(1斤為500克,下同)后,當地又提出實施“千億斤糧食”工程,力爭到2030年糧食產量突破1000億斤。“實現這個目標最大的潛力就在吉林西部的大面積鹽堿地。”梁正偉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