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杭州3月10日電(王題題 梁世界 程振偉)一身深色廠服,穿梭在生產車間里的張波濤,不深入交流,還真難以相信他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副教授。
但也正是這樣一位“接地氣”的智能機器人研發專家,為企業的機械智能化升級帶來了新局面,并與企業踐行著科技成果“先用后轉”(先試用再買單)的新模式。
此前,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技術轉移中心的牽線下,張波濤與杭州臨平某科技公司簽署了發明專利實施許可合同,將專利免費許可給企業“試用”。
該專利在算法上,幫助企業在機器人運行中,用“傳感器定位”的方法,實現有序搜索多個環境區域并避免與障礙物相撞,同時彌補了機器人傳統局部路徑規劃方法的不足,可以在動態不確定環境下,到達指定的目標位置。
“這項專利的使用,相當于給我們的機器裝上了‘眼睛’。我們也深切感受到,和高校合作,能夠彌補企業在算法研發上的不足,讓我們的產品更加智能,跟上人工智能的時代步伐。”該企業相關技術負責人介紹道。
在“先用后轉”的模式下,企業對張波濤團隊的研究方向有了深入的了解,并決定基于產品,進行深度的技術開發定制。
長期以來,專利要價高、合作談不攏、企業對成果信心不足等問題是阻礙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點之一。
“專利試用,最大的好處是加深了我們企業對專利持有人團隊的了解。”企業方表示。
“機器人和機器視覺相關技術是我們團隊的主攻方向,手上有一些相關專利,但是在實驗室里‘模擬演練’,并不能真正產生實際價值。科研人員需要走出實驗室,與企業加強合作,真正把科研成果轉化為企業發展的‘助推器’。”張波濤指著機械設備說。
“‘先試用再買單’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是成果轉化的一種創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為企業降低了風險,同時也是高校老師們科技成果質量和團隊研發能力的‘試金石’。合作后,老師和企業搭起了一座溝通橋梁,有利于打破以往任務式專利授權后沒下文的局面。這一模式也能更好地激發高校科研成果活力,促進產學研融合深度發展。”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產學研合作處負責人李虎介紹。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