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文化產業在經濟上越來越重要。充分激活長江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高質量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建設,對于系統闡發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并引領長三角乃至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資料圖】
長三角發展應從長江文化中汲取營養
長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多次發生文化中心南移,使江南地區保存和延續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干和精髓,成為長三角區域的共同文化母體,處處體現著開放、創新、包容的精神特質。同時,長三角三省一市地域相近,人緣相親、文化相通,形成了獨具魅力的長江文化代表——江南文化。處于長江經濟帶龍頭位置的長三角,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一直比較穩定,沒有大起大落,這與其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等有很大關系,包括江南人特有的勤勞刻苦、深耕細作、崇文尚賢、重視教育、重視實踐、發展商品經濟,以及務實性格和創業的傳統等。在未來長三角引領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無論是企業文化,還是制度創新等,都能從傳統長江文化中汲取營養,找到前進的方向,逐漸形成具有代表性和認同感的長江文化共同體。
讓長江文化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當前,長三角各地發展客觀上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一方面,是客觀差異決定了內在的利益不完全一致,如分散的行政權力,以及協調發展的制度機制落實不夠有力;另一方面,由于地域文化帶來理念或認知的差異,決定了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上必然需要相互磨合,從而導致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缺乏文化相通、心靈相通,影響長三角地區健康和高質量發展。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是國家基于更高起點上推動區域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考量。因此,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核心,依然是高質量。中國經濟發展主要包括兩個維度,轉型維度與文化認知維度。也就是說,長三角轉型升級的過程,需要文化提升。改革開放40多年來,長三角地區累積的巨大經濟實力、廣泛的經濟社會聯系,以及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與文化設施、便利的交通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與濃厚的文化氛圍,構筑了長三角高質量發展的物質、行為和文化基礎。
長三角地區擁有世界一流的基礎設施,地區生產總值、人均收入、人均識字率、工業化水平等都處于國內和世界領先位置。重視長江文化建設,為推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注入“新動能”。
共話、共建和共享長江文化,推動多元文化碰撞交融。
共話。長江文化概念標準不一,在不同領域或場景下都有不同的涵義,所以必須找到最大公約數進行共話。可圍繞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舉辦各種各類策劃和展覽活動,努力打造長江文化品牌形象。
共建。長三角區域作為長江經濟帶龍頭,有著相近的文化背景,這也成為長江文化能共建的基礎。如以長江文化引領為紅線,把購物、旅游、金融以及制造、產業和城市等串聯起來。讓長江文化成為引領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驅動力。
共享。在“共話、共建”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共享”,處理好區域與整體的關系。長江文化是一個整體,與長三角各區域文化,是源與流的關系,或根系與支脈的關系,我們無法脫離長江文化來談江蘇文化、海派文化、浙商和徽商文化等,為此必須推動多元文化碰撞和交融。
“點、線、面”多維度融合長江文化
“點”——產品層面。即從一件一件產品、一個一個企業做起,讓長江文化充分賦能。如整合長三角區域“一縣一品”,協調和統籌推進,把“一縣(一村或一鎮)一品”的特色打造成長三角乃至全國知名品牌。
“線”——產業層面。長三角有特殊的經濟優勢、產業基礎、創新土壤和文化特色,通過長江文化賦能推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包括從產品創新,延伸到品牌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以及產業鏈創新,帶動文創與農業、旅游、制造業以及產業園區等不同產業間的延伸與融合。圍繞長三角特色產業,通過長江文化的滲透、賦能和引領,形成豐富產業鏈,把厚重的長江文化轉化為長三角高質量發展資源,引領和輻射長江經濟帶提升能級。
“面”——生態層面。即通過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推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并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如從產品、產業到創新生態,層層遞進,最終實現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總之,長江文化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引領力量,是生產力和領導力。積極推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促進長江文化成為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抓手,并以更高層次、更寬視野、更大力度謀劃和布局文化產業新發展,使長江文化成為激活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動能”。
(作者單位:上海理工大學管理學院)
(文章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