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客流多了起來、熱點景區人頭攢動、部分“網紅”餐廳又開始排起了長龍……新年伊始,長三角各大商圈正在逐漸回暖,零售、旅游、餐飲等消費業態呈現積極向好跡象。
長三角商圈景區人氣回升
“沒想到今年人還是這么多,停車位都滿了!”元旦小長假期間,家住上海市浦東新區的王女士來到上海第一八佰伴商場購物,商場一掃幾日前的冷清,顧客蜂擁參加一年一度的歲末跨年促銷活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上海證券報記者從百聯集團獲悉,作為上海商業跨年標桿性活動,從2022年12月31日11時至2023年1月1日凌晨1時,第一八佰伴商場長達14個小時的跨年活動吸引了眾多消費者前來購物,當日客流達4.2萬,銷售額超4.5億元。其中,金條、手機等品類表現突出。
無獨有偶,新年伊始,上海各大商圈紛紛迎來銷售額“開門紅”。元旦小長假期間,上海蘇寧易購門店導購接待量較日常提升近3倍。取暖產品近期銷量激增,環比增幅超150%。
根據消費市場大數據實驗室(上海)監測顯示,元旦節日2天時間上海市共發生線下消費金額120.1億元,環比增長5.6%;線上消費金額109.8億元,同比增長43.7%。主要商業綜合體客流量,環比增長82.0%。
不只是在上海,整個長三角消費市場都在逐漸“活”起來,旅游市場回暖尤為明顯。
今年元旦小長假期間,江蘇全省共接待游客700余萬人次,旅游消費收入近54億元,重點商貿流通企業累計實現銷售額約29億元。杭州累計接待外地游客近140萬人次,其中省外游客占比從去年同期的28%上升至34.47%。靈隱寺飛來峰、杭州動物園、胡雪巖故居、千島湖等景區游客人次已超過去年同期水平。安徽省黃山市接待游客近36萬人次,旅游收入1.34億元,同比增長5.51%。
長三角消費市場正在復蘇
過去的2022年,疫情給消費市場帶來了直接沖擊。不過,隨著防控政策不斷優化,長三角消費市場正在復蘇。
在上海,隨著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出爐,第三屆“五五購物節”效應,再加上多輪投放“愛購上海”電子消費券,居民消費熱情被不斷激發,居民消費支出有所恢復。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向好以及促消費政策發力顯效,市場穩步回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自7月實現轉正。9月,上海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0.3%。
快遞業的表現和現實消費狀態直接相關。2022年1月至11月,浙江快遞業務量為240億件,同比增長10%。同期,安徽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31.9億件,同比增長13.0%;實現業務收入215.2億元,增長9.2%。
目前,上海的快遞、外賣運力已基本恢復到正常水平。據上海市發展改革委統計,郵政快遞行業各大分撥中心運轉平穩,沒有明顯快件積壓,日均投遞量達1000萬件左右;外賣騎手每日出勤人數逐步回升。一個充滿活力的消費市場正在回歸。
2023年消費市場有望迎來新增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放在了優先位置。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
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新春消費潮,長三角各地推出各項措施,“真金白銀”穩崗留工,擴大內需。
在上海,2022年12月25日至2023年1月27日期間,上海對重點監測的電商平臺和郵政快遞企業,給予上崗工作的一線人員每人每天60元補貼;對元旦期間和春節期間上崗工作的一線人員,給予每人每天150元補貼。
在蘇州,2023年1月21日至27日,所有的國有景區實行免費開放,同時公交軌道、有軌電車免費乘車。
杭州近日宣布,將向每名春節期間留杭的省外員工(在杭繳納社保的非浙江戶籍員工)發放600元消費券。同時,2023年一季度杭州市國有A級收費景區實行首道門票免費,并鼓勵非國有A級景區也免費開放,吸引外地游客來杭旅游。
隨著各地生產生活秩序有序恢復,多項“擴內需、提消費”政策響應,長三角消費市場“開門紅”勢頭有望延續。
野村綜研(上海)咨詢有限公司總監管小鴿表示,中國零售市場預計在2023年將迎來新增長,上海市社會零售規模將持續擴大,電子商務比重也將不斷提升。他認為,上海憑借自身強大的消費能力和領先的消費意識,依舊受到全球消費品企業的青睞,跨境貿易和首店經濟、“買全球”將繼續助力上海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
展望2023年,復旦大學教授、消費市場大數據實驗室主任張伊娜對記者表示,服務消費將成為新的增長點;商業體數字化轉型將成為生存所需;品牌價值將成為流量轉化和消費轉化的重要解碼。
企業也紛紛緊扣“擴大內需”制訂新年計劃。記者從蘇寧易購集團獲悉,近期,上海蘇寧易購密集與頭部品牌深化合作,加大資源投入力度,進一步優化家電商品供給。供應鏈發力的同時,蘇寧易購場景升級也在持續。2023年,上海蘇寧易家將迎來升級開業,打造上海“家消費”新地標。
蘇寧易購集團東區管理總部執行總裁、上海地區管理中心總經理徐海瀾對記者表示,2023年,上海蘇寧易購將緊抓擴內需政策機遇,持續提升商品組合、物流履約、細分場景運營三大能力,深化零售服務商升級,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家庭場景解決方案,為消費品質升級注入新動能。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