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寒武紀是地球系統演化歷史中的重要時期,其以多門類生物快速出現與爆發式演化為特征,也是顯生宙五次微生物向后生生物轉折時期(MMTs)之一。其中,苗嶺統–芙蓉統之交的凝塊石、樹形石等微生物礁記錄了以迷宮狀生物礁為代表的微生物–后生動物礁的過渡生物礁類型。
迷宮狀生物礁以厘米至分米級迷宮狀組構為特征,出現在勞倫大陸與華北臺地寒武紀晚期至早奧陶世的地層中。這種特殊生物礁的成因被認為是由局限性時間分布及內部海綿發育所指示的生物控制,或與灰巖與泥灰巖沉積、海洋氧化還原狀態等環境因素有關。總之,迷宮狀微生物巖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機制至今尚不明確。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辛浩在導師陳吉濤研究員的指導下,與南京古生物所高彪博士、西南石油大學李飛教授,以及美國科羅拉多學院Paul Myrow教授等合作,對河南云夢山剖面與內蒙古蘇拜溝剖面開展了詳細的沉積學、生物和碳同位素地層學等綜合研究。研究識別出多種微生物巖與迷宮狀生物礁,建立了華北臺地迷宮狀生物礁時空分布模式,并對其成因機制進行探討。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于國際期刊《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研究表明,云夢山剖面與蘇拜溝剖面均發育有壯觀的微生物巖與迷宮狀生物礁沉積。其中,根據其組構,迷宮狀生物礁可分為枝型與柱型,微觀可見海綿(Keratose, Lithistid)與鈣化微生物(Girvanella, Renalcis, Tarthinia)。結合此前已有認知,研究確定迷宮狀生物礁主要出現在灰巖與泥灰巖互層中,指示其形成于正常浪基面之下的低能環境。此外,華北臺地寒武系迷宮狀生物礁的首現時間呈現出從西北向東南方向逐漸變晚(鼓山階至江山階)的時空分布特征,推測這可能與華北臺地寒武紀中晚期的海平面變化有關。
論文相關信息:Xin, H., Chen, J.T.*, Gao, B., Li, F., Myrow, P. M., 2023.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Cambrian maceriate reefs across the North China Platform.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614, 111429. 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3.111429.
圖1. 研究剖面碳同位素曲線與三葉蟲化石記錄
圖2. 迷宮狀生物礁宏觀特征
圖3. 華北臺地寒武系迷宮狀生物礁時空分布圖
圖4. 寒武系生物礁沉積模式示意圖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