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巍峨山下的松山湖,到伶仃洋畔的濱海灣,從臨深一線的南部九鎮,到東江蕩漾的水鄉功能區,重大項目投資動工、竣工投產的捷報頻傳。
重大項目建設是穩投資的“強引擎”、促增長的“壓艙石”。今年以來,東莞市以重大項目建設為抓手,“開足馬力”促投資。1—7月,全市累計完成投資639.7億元,同比增長8.7%,新開工92個項目。第三季度,東莞持續運行重大項目并聯審批專班,梳理倒排節點計劃,定時間、定目標、定責任,加快解決項目存在問題,預計推動總投資達561億元的74個重大項目動工建設。
【資料圖】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眼下,東莞全市上下正以“跑馬勇爭先、執行論英雄”的魄力提升末端執行力,全力沖刺項目落地季,打好重大項目落地攻堅戰、建設主動戰、投產陣地戰、前期突破戰,為經濟穩中求進吹響奮進號角。
打通審批“高速路”
前不久,黃江鎮廣東領益智能智造科技項目用地成功摘牌。在東莞市重大辦、市自然資源局推行的重大項目“互聯審批圍合供地”改革政策下,通過并聯統一整合成片開發方案、征地方案、供地方案等三個方案審查,在用地保障方面為企業節省出至少一個半月時間,使得這一重大產業項目取得用地批復駛入“快車道”,順利于8月份實現動工。
今年以來,東莞市對重大項目審批流程進行再優化、再壓減,著力深化審批改革,打通重大項目審批“高速路”。如今在東莞,實施完全告知承諾制的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30日,比省要求的60日縮短50%,比國家要求的120日,縮短了75%。
針對重大項目推進中的難點堵點問題,東莞優化市領導掛帥督導重大項目機制,分領域建立6個專責小組,市主要領導帶頭包聯,日督促、周調度、月通報,有效推進關鍵項目建設;成立市經濟運行監測調度指揮部投資推進組,定期召開投資推進會、服務督導每周例會和“小圍合”會,及時破解重大項目推進梗阻。
針對重大項目供地梗阻,市自然資源局推出了“互聯審批圍合供地”改革,實行“容缺受理、并聯審批”,支持重大產業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同步開展規劃調整、成片開發方案、用地報批等組卷編審工作,壓減用地手續辦理時間60%。
正是在這種“大圍合”機制下,領益智能智造科技項目得以實現“摘牌即動工”。“原來用地報批一套流程下來最少也需要四個月,之后才能掛牌供地。”東莞市自然資源局黃江分局用地規劃股股長郭遠亮表示,如今上報征地報批材料后,就可以同步辦理掛牌供地手續,“提前了一些后續節點時間,比此前的串聯審批更高效。”
暢通審批渠道、節約審批時間,高效推進的重大項目建設離不開一支精銳隊伍。市重大辦從發展改革、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住建、工信、交通等職能部門抽調出的一批審批能手,組建成立的重大項目并聯審批工作專班,集中辦公,資源共享,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審批問題。
自并聯審批工作專班運作以來,共協調調度省重點項目31個、市重大項目73個,派發任務交派單83份,推動27個省市重大項目動工建設,一批審批“堵點”“卡點”被消除。
東莞還打出“組合拳”,創新重大項目資金、用地、用林指標“一張表”保障機制,堅持“要素跟著項目走”,將各類要素優先向關鍵項目布局。
通過預配置用地指標,今年共為全市204個項目預分配用地指標10321畝,80%用于重點項目;保障獅子洋通道、深茂鐵路、東江南支流港灣大橋等用海17.6公頃;完成廣東光大科研制造中心項目30萬噸標準煤能耗項目節能審查;指導東莞華能謝崗二期天然氣發電項目“以新帶舊”提升廢氣治理工藝,廢氣排放濃度下降50%……
未來,東莞還將進一步深化完善產業項目“標準地”出讓、“分階段并聯”審批等做法,探索重大工業項目“完工即投產”改革,推動重大項目審批、驗收各環節無縫銜接。
支撐“科技創新+先進制造”
7月22日,位于厚街鎮的廣東君泰精密裝備智創智造項目“拿地即動工”;8月2日,位于東坑鎮的普創先進半導體產業化項目動工,未來將發揮“鏈主”作用,推動國家戰略性高端半導體裝備研發制造;8月18日,華越半導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部項目等19個項目在橫瀝鎮集中簽約、動工;8月24日,投資額22億元的廣東領益智能智造科技項目在黃江鎮動工……近日來,東莞先進制造業重大項目建設新動向連連,其中既有一批補鏈強鏈項目,又有招大引強的新興產業項目。第三季度將推動38個產業工程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額達到221億元。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謀項目就是謀未來。2021年,東莞重大項目完成投資額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為東莞邁入GDP萬億俱樂部作出了重要貢獻。2022年,東莞共安排市重大建設項目595個,總投資6674億元,計劃完成投資1200億元,涵蓋現代產業、基礎設施、民生改善三大領域。其中,產業工程項目397個,占比達到66.7%;總投資3839億元,占比達到57.5%。
1—7月,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投資實現了19.9%和16.6%的高速增長,一批重大項目成為支撐東莞向“科技創新+先進制造”邁進的“強引擎”。
走進位于鳳崗鎮雁田村的京東都市科技金融創新中心項目(下稱“京東智谷”),這頭,項目一期明亮整潔的智造大廈、企業獨棟總部中,多家企業的辦公生產線正在有序運轉;那廂,項目二期正如火如荼建設,承臺、樁基礎施工的車輛穿梭不息。
京東智谷是京東集團在大灣區的重要布局和戰略核心,也是鳳崗鎮打造人工智能特色小鎮的“兩核”之一,項目預計總投資約200億元,分為三期開發建設。自2019年動工建設以來,項目不斷跑出“加速度”。一期已于2021年年底交付,已招引優質企業超過200家,其中70%來自深圳。待到2026年下半年全部竣工投產后,將實現1000家京東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和1500家配套企業的集聚。
在勾勒的產業藍圖里,未來的京東智谷將打造一整條AI全鏈條產業生態,“我們將以京東全生態能力,在‘穩鏈強鏈’‘補鏈延鏈’上全面發力,為東莞積極導入產業資源,為大灣區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京東智谷項目執行副總裁陳昱信心滿滿地說。
新建項目盡早開工、在建項目提速增量、竣工項目投產達效,一個個重大項目正為東莞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后勁。
民生福祉“節節高”
8月24日,市民們翹首以盼的東莞市城市軌道交通2號線三期項目將舉行動工儀式,項目總投資146.93億元,共設有9個站點,將讓濱海灣新區、長安鎮等地的居民一圓多年的“地鐵夢”。
這也意味著,推進“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東莞又邁出重要一步。攤開東莞的軌道地圖,路網密織,“條條軌道通2號線”的場景躍入眼簾——其中,在虎門北站可換乘穗莞深城軌;北上至西平站可換乘莞惠城軌(城軌站名為“西平西站”);在濱海灣站將與深茂高鐵實現接駁換乘;交椅灣站則將與東莞3號線一期、規劃中的深圳地鐵20號線實現接駁換乘。
放眼珠江口,獅子洋通道項目主橋及大跨鋼桁梁橋初步設計通過評審,直連濱海灣與南沙的深江鐵路珠江口隧道第一標段開啟穿海之旅,打通珠江東西兩岸的快速通道“成團出道”;蓮花山通道、科學城通道等跨市、跨江快速路建設加快推進……融入大灣區,東莞正以重大交通設施項目為抓手,積極構建一張高質量的綜合立體交通網,推動產業、人才、資金等資源要素加速流動,為發展打通“大動脈”、暢通“微循環”。
自今年5月正式開放以來,位于東莞黃旗山南麓的香遇走廊(二期)憑借著怡人的風光、完善的兒童游樂設施,成為市民們的“遛娃勝地”。最近,工人們正在為天橋橋體拼裝做著準備工作。不久后,一座長約400米的二層天橋將跨過網球中心,串聯起黃旗山南麓一、二期綠道,為市民休閑提供更多體驗空間,構建起中心城區連山串水融城“翡翠綠鏈”的重要一環。
當前,基礎設施、民生保障類重大項目建設在莞邑大地掀起熱潮,成為重大項目穩增長、惠民生的一大縮影。今年第三季度,全市開工的基礎設施、民生保障類重大項目約340億元。
以實現千萬人口與城市共生共榮為目標,東莞將對民生的關懷,具化為一個個實實在在的項目,進一步補強交通科教文衛公共產品服務能力,增進民生福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接下來,東莞還將啟動推進基礎設施現代化“提質提標提速”三年攻堅行動,適度超前推進478個、總投資超6600億元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力爭三年完成投資超2400億元,建成一批精品標桿項目,構建高質量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為“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發展戰略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
撰文:郭文君龔菊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