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期貨交易所主辦的第19屆上海衍生品市場論壇將于8月26日開幕。本屆論壇的主題為“變局中期貨市場的使命與擔當——穩中求進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屆時,數十位來自國家政府部門、相關行業協會的負責人,國內外知名金融機構、企業高管以及專家學者將出席并分享精彩觀點。
日前,上海證券報采訪了兩位本屆論壇的參會嘉賓,他們分別是大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楊瑞琪、東方集團物產有限公司總裁熊萬龍。
(相關資料圖)
楊瑞琪:中國期貨市場有效服務實體企業“走出去”
楊瑞琪是大華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兼環球金融部總經理。在推動中國與東南亞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方面,楊瑞琪及其團隊做出了諸多積極貢獻。例如,在中國推出東南亞貨幣一站式服務,完成國內首筆印尼盧比對人民幣的即期、遠期交易,馬來西亞林吉特對人民幣的遠期交易等。另外,楊瑞琪團隊聯合中國與東南亞黃金市場,協助上海黃金交易所利用國際板金庫創新了第一筆黃金來料加工業務。
在采訪過程中,楊瑞琪多次表達了對中國期貨市場長遠發展的信心。他十分看好期貨國際化品種的發展,認為隨著中國期貨市場國際化品種持續推出,疊加實體經濟風險管理需求快速增長,相關商品市場的交易邏輯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過去,一些大型商品貿易商想要利用中國期貨品種進行套期保值,就必須設立境內分支機構,多出了不少成本,還面臨不同法律環境的困擾。而隨著國際化品種合約的推出,國際機構參與中國期貨的方式更加便利,在成本、稅收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優勢。”楊瑞琪說。
在楊瑞琪看來,不少國內期貨品種已經成為企業應對風險的有效手段,在服務實體企業“走出去”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
楊瑞琪舉例稱,近年來不少電解鎳企業在東南亞市場展開布局,在他們使用海外期貨品種進行套期保值時,不妨也著重考慮國內的期貨品種。“在今年上半年的極端情況下,上海期貨交易所的鎳合約運行十分平穩,套期保值功能得到充分發揮,不失為實體企業進行風險管理的有效工具。”
“隨著更多的機構參與境內市場,尤其是越來越多的產業主體參與,他們通過交易將更廣泛的市場因素反映到中國市場的價格形成中,其價格影響力也會因此在國際市場中逐漸增強,吸引更多實體參與者。”在他看來,中國期貨市場良性生態的逐漸形成,將為實體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提供優秀的經營管理和風險管理環境。
熊萬龍:套期保值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的“常識”
熊萬龍是我國最早一批從事大宗商品貿易及期貨交易的專業人士,曾就職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青海鋁廠,1992年起開始涉足期貨交易,同年出任青海鋁廠駐上海期貨交易所出市代表,成為上海期貨交易所第一批“紅馬甲”。
2016年,熊萬龍受邀加盟東方集團,組建東方集團資源物產產業板塊。作為東方集團戰略新興板塊,東方物產公司在有色金屬領域已形成一定市場影響力,成為大宗商品行業一支生力軍。
在談及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時,熊萬龍首先回想起初入行業時的草莽時代:“在上世紀90年代期貨交易所成立初期,實體企業對期貨的概念并不清晰,也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去參與期貨交易。而且,當時國內外同一商品品種的價差巨大,企業方面也沒有完備的套保制度,市場各方都屬于‘摸著石頭過河’。”
“經過不斷摸索,期貨交易所的管理制度逐年完善,直至目前已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備的規章制度。”在熊萬龍看來,隨著國內期貨交易制度趨于完善,層層傳導到實際交易中,中國市場在國際上的地位明顯提升。“過去,中國商家在倫敦LME等海外市場不具備任何博弈能力;現在,倫敦、芝加哥等海外期貨交易所最需要重點關注的,便是中國市場的需求。”
對于“套期保值”這一概念,熊萬龍認為它已經成為了行業的“常識”:“現在,每一個做有色金屬的人都很清楚地知道,只要我今天買入一批貨,那我要么在現貨市場賣出一個合同,要么就在期貨市場賣空一個頭寸,這已經成為產業上下游企業普遍的‘肌肉記憶’。”熊萬龍還打趣稱,如果我今天買入的貨沒有及時進行保值,那我感覺就像在“裸奔”。
顯然,對于熊萬龍這樣深耕大宗商品行業的老兵來說,實體企業利用期貨工具進行套期保值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熊萬龍所屬的東方物產公司也秉承這一理念,堅持現貨貿易與期貨交易相結合的戰略思路,綜合運用各類金融工具為產業客戶提供專業保值增值服務,以低風險、高效率的形象在全行業贏得了絕佳的口碑。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
標簽: 套期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