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將鞋底涂紅,構成侵權的另一要素是將自家產品稱為“紅底鞋”。
根據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公告,法國奢侈鞋履品牌Christian Louboutin訴訟廣東萬里馬公司商標侵權案勝訴。侵權方需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經濟損失500萬元以及其它合理支出44.5萬元,侵權產品銷售商不承擔侵權損害賠償,但需承擔合理支出5000元。
廣東萬里馬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經營范圍包括設計、生產、加工和銷售皮革、箱包和鞋履產品,已在深交所上市。法院公告顯示,萬里馬公司曾擅自在北京新世界百貨和天貓官方旗艦店等渠道銷售和Christian Louboutin 紅色鞋底裝潢相同的鞋履產品,并用“紅底鞋”作為商品名稱。
【資料圖】
Christian Louboutin在訴訟過程中稱,其自2003年起在中國宣傳“紅底鞋”商品,自2012年正式進入大陸市場,銷售額已經超過9億元。由此可以證明品牌在市場已經具有一定影響力,并且和“紅底鞋”設計形成了穩定對應關系。而萬里馬公司的行為則具有攀附原告聲譽的惡意,已經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
法院審理后認為,Christian Louboutin的“紅底鞋”商品名稱以及鞋底顏色設計為紅色的裝潢屬于“有一定影響的” 商品名稱和裝潢標識。而萬里馬公司使用的“紅底鞋”設計及名稱則存在誤導消費者傾向,已經構成不正當競爭。
判決下達后,界面時尚在天貓萬里馬鞋類官方旗艦店已經無法搜索出以“紅底鞋”為關鍵詞的對應結果。在淘寶同樣以“紅底鞋”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最先出現的關聯結果是Christian Louboutin的鞋履產品。
自1991年成立至今,Christian Louboutin一直在孜孜不倦地通過各種故事來向大眾強調自己和紅底鞋設計的關聯,其重要性就如同“雙C”標志之于香奈兒一般。而在進入中國市場時,簡短的“紅底鞋”比Christian Louboutin又長又難準確發音的法國名字更容易記住。
但相較于迅速打開的市場知名度,Christian Louboutin在中國為紅底鞋標識申請商標的過程卻是一波三折。
Christian Louboutin最早于2007年在英國成功注冊紅底鞋商標,當時特指的是“鞋底位置使用的特定紅色(潘通色號:18.1663TP)”。2010年即將進入大陸市場時,Christian Louboutin在中國遞交商標領土延伸保護,但在商評委階段,因缺乏顯著特征被駁回。
在北京知識產權法院的一審行政訴訟中,商評委決定被撤銷。法院認為,商標屬于三維標志,是“商品本身的外形+局部位置紅色”的組合,商評委審查對象錯誤。隨后的二審行政訴訟則維持了一審判決。
但取得進展并不等同于紅底鞋商標已經成功完成注冊,其中仍有問題未得到解決。其一,鞋底使用紅色裝潢的設計是否符合商標法中的要素規定;Christian Louboutin的紅底鞋標識是否在市場上具有顯著影響力。
2019年12月,最高法就此案作出新的判決。紅底鞋商標屬于“位置+顏色”的組合,雖然在商標法中沒有明確列出,但仍屬于“任何能夠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商品與他人的商品區別開的標志”的范圍內,應當給予保護。
至此,Christian Louboutin的紅底鞋標識的要素在國內有了明確范疇。盡管紅底鞋仍未正式成為Christian Louboutin的專屬商標,但這對于Christian Louboutin來說是一次重要的勝利,能夠借此在各類侵權案件中能夠更高效地進行維權。
而這也是近期外國奢侈鞋履品牌在國內維權的又一次“突破”。
界面時尚曾報道,在打了長達22年的維權官司后,奢侈鞋履品牌Manolo Blahnik在6月贏得了在中國內地的商標訴訟。由于商標被搶注,Manolo Blahnik長期無法進入內地市場銷售,只能在中國香港和臺灣開設門店。
Christian Louboutin和Manolo Blahnik勝訴和近年對外國時尚品牌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加大相關。在這兩個品牌勝訴宣判下達之前,Polo Ralph Lauren和Jordan等品牌持續多年的商標官司就已經以勝訴收尾。仿冒美國潮牌Supreme的Supreme Italia更是在宣布進入中國后,迅速被判決商標注冊無效。
(文章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