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質庫2.0”的目標是推動資源遺傳信息和實物整合,并實現高效共享。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白楊北京報道
(相關資料圖)
今年以來,隨著《流浪地球2》《三體》等影視劇的熱映,一股科幻潮也席卷而來。很多人開始討論建設諾亞方舟,以在關鍵時刻保留人類火種,延續人類文明。
事實上很多人不知道,與此相關的工作早已展開。位于中國農業科學院的國家作物種質庫,就負責全國作物種質資源的長期戰略保存,也被譽為種子的“諾亞方舟”。
資料顯示,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前身是中國農業科學院麥類資源庫。原麥類資源庫始建于1943年,該庫是一座常溫庫,沒有制冷設備,保存小麥等種質資源1萬余份。
而在隨后的數十年發展過程中,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歷經了常溫保存、低溫保存、智能保存三個階段,保存容量不斷增長,保存方式不斷完善,保存技術也不斷提升。
據了解,到2022年底,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庫收集保存資源總量已突破54萬份,每年向科研、育種和生產提供有效利用10余萬份,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的作物育種和農業科技創新。
不過,我國雖是種質資源大國,但還不是種質資源強國。如果把作物種質資源的保存和資源實物共享比作“種質庫1.0”的話,那么推動資源遺傳信息和實物整合,并實現高效共享則是“種質庫2.0”。
2月2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與騰訊公司達成合作,雙方將共同發起“國家作物種質庫2.0項目”。據悉,雙方將圍繞種質資源的數字化信息保護利用,展開全方位合作。其中,騰訊公司將捐贈2000萬元,用于支持國家種質庫信息化建設工作,同時將圍繞騰訊科技館和數字種業工具開發等事項展開合作。
記者了解到,騰訊的這筆捐贈款項將在3年內分期分批捐贈完畢,用于支持“種質庫2.0項目”的三方面工作:一是建設和完善種質庫2.0數據集成與分析系統;二是提升作物種質資源鑒定能力條件;三是建設可視化交互式信息展示系統。
通過這三方面的工作,國家種質庫將建成面向育種家的數字種質資源信息綜合服務平臺,提供加速育種數字化工具,以及可共享種質資源的全基因組基因型鑒定信息,以此來破解從資源到育種的卡點痛點。
另外,除了“種質庫2.0項目”外,騰訊研究院與騰訊AI Lab還將和國家種質庫積極探索計算機視覺技術的落地應用,在種子活力監測、質量檢測、發芽率識別等任務中,利用目標檢測與識別等視覺技術為種質監測提供全方面的技術支持。
(作者:白楊)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