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進入“不惑之年”的鄭子彬,接連收到來自學術界對他的肯定——
11月21日,美國電子電氣工程師學會(IEEE)公布新一屆Fellow名單,他因“對區塊鏈可靠性工程的貢獻”入選,成為本屆獲選人中最年輕的華人學者之一;
(資料圖)
12月7日,2022年度ACM杰出會員名單公布,他是23名獲選的華人學者之一,因其在計算機領域的貢獻獲表彰。
不僅如此,40歲的鄭子彬還獲得了多項學術成績:他和團隊的研究成果多次發表于本領域國際頂刊頂會,論文谷歌學術引用超過25000次,2020~2021年連續2年成為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科學家,2022年又成為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
“我只是較早進入一個當時尚未被看好的研究領域,這個領域恰恰又慢慢‘火’了。”面對《中國科學報》的專訪,鄭子彬說這不是故作謙虛:“我們有一支很給力的團隊,大家長期在軟件可靠性領域開展研究工作,堅持長期主義,人總是容易高估自己一年能做的事,低估自己十年能做的事。”
更值得稱道的是,鄭子彬團隊的高被引的論文并不在“天上”,相反十分接地氣。在產業界,微眾銀行注意到他們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很有落地前景,早早地展開了合作,并鎖定他入選首屆“微眾學者計劃”,提供百萬科研經費支持其在產業一線的探索。
學生們叫他“彬哥”
2007年,鄭子彬進入香港中文大學讀博士,開始軟件可靠性的研究。他在港中文的導師,是軟件可靠性領域知名學者、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呂榮聰。呂教授除了在學術上把他帶入門,還在許多方面深刻地影響著他。
“讀博時,感覺身邊的同學都特別厲害,師兄師姐們也都是‘牛人’,我因此從不敢放松,幾乎每天都是‘科研—睡覺’兩點一線,當時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不知道該怎么讓自己停下來休息。”鄭子彬說,那樣的環境會倒逼一個人快速成長。
這個環境中,導師呂榮聰反而是個例外:“他從不push我們,反而常常給我們解壓。”鄭子彬回憶說:“導師沒什么架子,讓大家叫他Michael,從不發脾氣。實驗室搞團建,他開個車,一趟一趟地把大家接送到目的地,笑瞇瞇地說自己是搞服務的。”
呂榮聰這種風格被鄭子彬帶到了他在中山大學的課題組。他注重學生的自我驅動,較少push學生,早年間甚至還經常在課題組放電影給大家減壓,盡量給大家一個寬松的環境。在他的課題組,大家也不喊他鄭老師,無論公開場合還是私底下,都叫他“彬哥”。
“我覺得寬松的環境和周圍都是優秀的人,這兩點最利于創新。我不太喜歡條條框框、墨守成規,更不喜歡用嚴格的打卡來約束同學們——他們是來創新創造的。”
鄭子彬說,他也不喜歡讓學生“延畢”,“除非確實有特殊情況,我希望他們都順利按時畢業。”
中山大學InPlusLab區塊鏈與智能金融研究中心
做學術要有遠見,還要鍥而不舍
談到自己剛到不惑之年就取得的學術成績,鄭子彬意味深長:“既然選擇了一個研究方向,為了不辜負自己和團隊,我能做的就是一直堅持。”
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自己當年入行區塊鏈可靠性研究的時候,這在學術圈還是個陌生甚至不那么受待見的領域:“別人一聽我說是搞區塊鏈的,可能都會不自覺地想‘他怕不會是個江湖騙子吧?’其實我能理解,那時公有鏈的一些炒作和龐氏行為影響了技術的社會認可度。”
他還記得有個學生跟他講,學生在宿舍跟其他同學講是跟導師做區塊鏈的,當場就有同學開玩笑:“你們研究的這個是不是很容易‘進去’?”
“當時的熱度主要在產業界,學術界討論較少。”鄭子彬說,即便在如此背景下,他還是堅持做下來了。第一,他覺得互聯網發展的腳步不停歇,數字資產在網絡中的流轉,繞不過信任和安全成本這一關鍵問題,區塊鏈技術在這方面很有潛質;其次,任何新興技術從出現到真正大規模應用都需要時間驗證,一時不被認可也是常態。
在軟件可靠性及區塊鏈可靠性的方向堅持過程中,有兩篇論文讓他記憶猶新。
2010年,還在讀博的鄭子彬把一篇關于軟件服務可靠性的文章投到軟件工程領域的旗艦會議——國際軟件工程大會(ICSE),居然一舉高中,拿到該會議的最佳論文獎:ACM SIGSOFT杰出論文獎。這讓他倍感鼓舞。但第二年,當他把做的更好的工作再次投稿,結果居然是被拒。
“這說明文章被拒不代表質量不好,要鍥而不舍多嘗試,有時還需要點運氣。”鄭子彬詼諧地對《中國科學報》說:“同時也說明不能把獲最佳論文獎這種‘不靠譜’的事當做科研的目標。”
他坦言,他和團隊所獲得的很多獎項確實是不期而來的。2016年,他牽頭撰寫了一篇區塊鏈研究綜述文章,梳理了區塊鏈技術面臨的挑戰、學術界可以發力的方向等,結果此文在后來入選硅谷洞察研究院發布的“2018區塊鏈頂尖論文及學者榜單”,當前其谷歌學術引用超3600余次。
“我們只是做了相對前瞻性的工作,剩下的就交給時間。”鄭子彬說,前瞻性研究往往意味著比別人承擔更多的風險,但他們比較幸運,“趕上了風口”。
現在,盡管大多數人感知不深,但區塊鏈技術已經在各行各業,比如互聯網法院、供應鏈金融、健康碼互通互認等場景有了深入的應用。
“未來,區塊鏈技術對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會比較大,因為它改變的是生產關系;而很多其它的信息技術,比如人工智能等主要是提升生產效率。”鄭子彬告訴記者。
鄭子彬
不讓好的研究明珠暗投
智能合約是區塊鏈系統中的重要部分。但在智能合約生態中,存在大量的欺詐行為和異常、缺陷等問題。圍繞智能合約中的“龐氏騙局”,鄭子彬團隊曾提出一個機器學習框架,該方法通過對合約賬戶資金流特征和代碼層面特征的建模分析,識別準確性達90%。他們把這個框架在真實場景中試用,發現了400個真實的龐氏騙局。
“這是有用的研究,可以為平臺提供預警,減少用戶損失。但是我們從研究層面給普通用戶提供預警的效果不見得好——研究是研究,與真正落實應用存在一定的距離。”鄭子彬告訴《中國科學報》:“要真正讓預警落地,需要有企業去使用這些技術,進而提供常態化的預警服務。”
產業界沒有讓這些研究明珠暗投。例如,鄭子彬入選“微眾學者計劃”的項目,就是將智能合約安全性落地的一項研究。
微眾銀行區塊鏈底層平臺研發負責人李輝忠向《中國科學報》介紹說,在微眾銀行牽頭研發的FISCO BCOS開源區塊鏈底層平臺的智能合約場景中,他們與鄭子彬團隊共同構建了一個易于應用、性能高效的智能合約一致性驗證及安全性驗證的平臺。簡單來說,這個工具是要給智能合約挑錯,但從代碼源頭環節,它的功能其實是“保證智能合約是對的”。
“在軟件系統,證明是對的比挑錯難得多。代碼實現的結果跟合約設計的初衷是否一致?這正是我們要研究的內容。”李輝忠解釋說:“提出需求的人與實現合約的人往往不是同一個人,根據需求描述撰寫出來的代碼,是否能真正滿足需求方的期望,這是研究的難點。”
最初立項時,李輝忠心里還有些打鼓,擔心項目結果難及預期。沒想到鄭子彬團隊憑借領域積累和對技術的理解,給出了初步的解法并進行了工程實現,在微眾銀行一些場景中得到驗證和應用。
“信任機制是區塊鏈開發中的焦點。它需要我們事前做好,而不是依賴事后打補丁。這樣的技術驗證手段,對我們而言是重要而急迫的。”李輝忠告訴記者。
鄭子彬也樂于開展這樣的研究:“我們這個領域,如果只在學校做,多少有點閉門造車;而通過跟業界合作基于應用場景開展研究,我們就能做出一些匹配真實需求的工作。”他還直言,帶著學生在“沉浸式場景”中搞開發,學生也有明確的目標和deadline,大家都“樂此不疲”。
與微眾銀行合開區塊鏈課程,爆火
長期在區塊鏈方向的研究探索,鄭子彬覺得有必要讓對區塊鏈感興趣的同學更加了解區塊鏈這個“新興物種”,不僅僅要知道區塊鏈是什么,更要了解區塊鏈有哪些潛在應用領域,以及我們國家對區塊鏈的相關政策。不能提到區塊鏈就“稀里糊涂”,從而造成概念及認知上的混淆。
2019年,鄭子彬與微眾銀行合作,在中山大學開設《區塊鏈原理與技術》本科課程。沒想到課程一開,鄭子彬就被同學們選課的熱情震撼到了:原本只有200個選課名額,選課人數多達500余人,甚至還有博士生前來旁聽。
《區塊鏈原理與技術》課程實景
在這門課上,鄭子彬也十分注重學生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基于微眾銀行提供的FISCO BCOS底層開源平臺及全套開源組件的強大性能及易用性,他在作業中要求選課的學生獨立開發一個區塊鏈應用項目,以此來達到“練中學、學中練”的目的。
“我們也獲得了作為工程師進校園與學生交流的寶貴機會”,李輝忠說,“與同學們交流除了將微眾區塊鏈技術介紹給他們,更能讓我們直觀地了解學生開發者的想法,對我們產品的開發迭代有很大幫助,我們也歡迎同學們加入到FISCO BCOS開源社區建設中來,為FISCO BCOS的開源生態建設貢獻力量。”
“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事物。”鄭子彬說出了他的“小心思”。后來他們還合開了《區塊鏈及分布式系統實訓課程》,豐富了中山大學的區塊鏈課程體系。他覺得,校企聯合的授課模式,還有助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區塊鏈,為同學們以后的學術研究及就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