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四成青年群體接受終身租房,我國會出現“租房一代”嗎?媒體日前報道,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聶晨調查認為,一線城市房價長期高位運行,加上近年來就業市場波動,若完全放任租房市場自由運行,我國可能出現“租房一代”。
能夠接受終身租房觀念的人,將來會不會成為實踐者,以及超六成希望實現住房自有的青年,最后是否會被動長期租房甚至終身租房,都很難說。買房還是租房,是住房觀念問題,也是經濟實力問題,“想不想”和“能不能”之間存在距離。
單就意愿而言,想買房的青年還是主流。結合某房產公司發布的《2022中國居民購房意愿調查報告》,未來5年有購房需求的用戶群體集中在80后、90后、00后三個年齡層。買房動機方面,“孩子上學”占比最高,其次是“獨立空間”“養老”“結婚生子”。80后多為改善型住房需求,90后大多為首套剛性住房需求,00后側重獨立空間需求。一方面,房子背后附加了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同時受“結婚買房”習俗影響,許多人對買房抱有執念。另一方面,青年群體對獨立空間的訴求占比第二,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這也說明,房子的居住屬性越來越被重視。
終身租房能否成為青年選擇,沒有標準答案。租購并舉駛入快車道、多地加速推進租購同權的背景下,租房或將逐漸享受和買房一樣的基本公共服務。當然,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租金也可能隨之上漲。屆時,選擇租房還是買房,住房觀念將發揮更大作用。比如,當下不少青年將租房、買房分別視為消費、投資,筆者更傾向于認為,貸款買的房子是負債而非資產。隨著租購同權逐步落地,未來房價、租金如何變化,租房劃算還是買房劃算,難以預料。再如,房地產能否擺脫“丈母娘經濟”,買房是否仍和“安居樂業”觀念綁定,年輕人是否會從自我需求出發理性選擇居住方式,都會影響住房幸福感。
聶晨的調查中,有兩組數據很有意思:居住在公共租賃住房中的青年群體更能夠接受終身租房,公共租賃住房覆蓋的青年群體中72.5%屬于公務員、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青年。另一邊,超過60%的青年群體認為租金負擔較重,超過20%的租賃青年親身經歷過至少一項不規范租賃經歷,包含假房源、合同不規范、到期不退押金、二房東、黑中介等——不安全感、漂泊感究竟來源于租來的房子,還是不規范、舒適性差的租房體驗?對買房的執念,也可能是人們對租房現有短板的過度心理補償。
無論是租賃還是購買,人們追求的始終都是有尊嚴地居住——擁有獨立私密的空間、身處宜居的自然和人文環境、享受高效優質的公共服務。不買房也不代表是“失敗者”,而是在穩定性之外選擇了更加靈活、有更多可能性的生活方式。和外界壓力解綁,終身租房才會成為一種主動的、愉悅的選擇。
標簽: 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