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民經濟收入提高和對美容觀念的改變,醫美市場進入了高增速階段。伴隨著行業的高速發展,在利益的驅動下,一些商家通過助長“容貌焦慮”情緒誤導消費者,讓其忽視醫療美容行業潛藏的風險,甚至催生了無證經營、虛假宣傳、違規操作、誘導貸款等一系列行業亂象。
【資料圖】
據黑貓大數據中心數據統計,自2018年起,黑貓投訴平臺上針對醫美行業的投訴整體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其中2022年醫美行業相關投訴7800余件,從用戶年齡來看,醫美行業投訴用戶主要在90后、95后及00后,其中20—30歲用戶占比超過60%。
而在針對醫美的投訴中,美容貸屢禁不止,家用美容儀質量堪憂成為重災區。
醫美亂象
隨著醫美用戶年輕化,當消費者面臨高額醫美費用支出時,一些不法商家趁機設下“美容貸”圈套。在黑貓投訴官網上,有消費者表示自己在網上看到了9.9元體驗祛痘的項目,到店后卻被推銷其他美容項目,因錢不夠還被推薦了“美容貸”,并且由店員拿著自己的手機操作貸款了2萬余元。
近日,重慶涪陵區消委會公布了一起“美容貸”案例。消費者王女士向涪陵區消委會投訴有智力殘疾的兒子遭遇“美容貸”,其兒子在涪陵區“清顏堂美容院”選擇了一款美顏祛痘套餐服務,做了5次共消費8000多元。而該套餐費用是在經營者的介紹下通過貸款支付。接到投訴后,涪陵區消委會立即安排工作人員開展調查,經過多次溝通,最終雙方自愿達成協議:消費者支付給經營者3500元(其中包含:消費者現已還款“微花一下”貸款1136元,另外支付現金364元給經營者,還差2000元還完全款),雙方終止合同,消費者不再支付經營者其他任何費用,經營者不再為消費者提供合同服務,經營者配合消費者取消“即分期”和“微花一下”貸款業務。
從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一些美容機構通過免費無息等虛假或者誤導性的宣傳,讓很多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辦理了貸款,而當消費者發現自己被貸款時,已經背上征信債務。
據黑貓大數據中心數據統計,2022年黑貓投訴平臺涉及醫美貸問題投訴1400余件,占醫美行業投訴約20%。
除了美容貸以外,家用醫美產品質量欠佳,也成為醫美投訴的重災區。有電商平臺數據顯示,2022年“618”購物節上,電商平臺銷售的射頻美容儀成交額同比增長5倍,目前多款品牌美容儀月銷量上萬。但家用美容儀銷售火爆背后,市場亂象叢生,產品虛假宣傳、質量問題屢屢發生。
黑貓投訴平臺顯示,2022年3月,瓦麗葆(上海)美容儀器有限責任公司因銷售不符合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的宙斯Dr.Arrivo24K魅影美容儀,被罰沒款共計150萬余元。2022年7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缺陷產品管理中心發布信息,新基石(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按照《消費品召回管理暫行規定》的要求,將召回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期間進口的初普牌第一代Stop Eye型號家用射頻美容儀,數量為182215臺。據黑貓大數據中心數據統計,在黑貓投訴平臺上“美容儀”的相關投訴有1700余條,消費者反饋使用美容儀后出現產品質量瑕疵,出現使用漏電,導致臉部燙傷、凹陷等情況。
監管趨嚴結束野蠻生長
面對市場的高速增長和亂象不斷交織的醫美消費市場,中國消費者協會在2023年2月發布的《2022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中發出消費提示,呼吁廣大消費者要理性看待醫美需求,正確選擇醫美機構,審慎作出醫美決策。
而一些醫美商家,為了賺錢,刻意制造容貌焦慮,讓消費者迷失在焦慮氛圍中,從而做出錯誤決定。比如,有不胖的人因為身材焦慮進行抽脂手術喪命、還有人為了瘦腿付出了永久喪失跑步能力的代價。因此,依法整治制造“容貌焦慮”的亂象尤為緊迫。
2021年11月2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指南》旨在為地方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加強醫療美容廣告監管工作提供指引,切實規范和加強醫療美容廣告監管,有效維護醫療美容廣告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指南》進一步明確“醫療美容”“醫療美容廣告”“醫療美容服務信息”相關概念,重點強調醫療美容廣告屬于醫療廣告,須適用醫療廣告監管有關規定。提示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在執法實踐中要注意區分醫療美容廣告和醫療美容服務信息。另外,《指南》進一步明確了醫療美容廣告監管重點,將“制造‘容貌焦慮’”、“對未經審批或者備案的藥品、醫療器械作廣告”、“宣傳或者含有未經審批或者備案的診療科目和服務項目等內容”等九種情形列為打擊重點。
2022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中央網信辦等18部門印發《進一步提高產品、工程和服務質量行動方案(2022—2025年)》,其中提出“按年度提出國家醫療質量安全改進目標,推動醫療服務質量持續改進。加強醫療美容綜合監管執法。”
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常務理事田亞華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隨著醫美行業加強監管,合規醫美機構市占率將持續提升,對行業整體發展是好事。同時他也表示,當下的容貌焦慮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而破除容貌焦慮,也需要全社會一起傳遞一種包容、多元、個性的審美觀。醫美廣告得到規范,醫美服務才會變得適度和安全。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