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證券日報》記者獲悉,全國人大代表、齊魯制藥集團總裁李燕提出建議:從國家層面進一步明確醫藥產業的戰略地位,建立完整的政策支持體系,采取切實措施支持民族醫藥企業創新、升級、發展。
醫藥制造業事關國計民生,關乎國家長治久安、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國每年申請臨床試驗的新藥數量大幅增長,上市的創新藥數量創歷史新高,企業開展國際合作能力不斷增強。但同時,我國醫藥制造業集中度仍然較低,產品結構升級任務緊迫,創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高質量創新成果少,仍處于追隨、追趕美國等先進國家的階段。
為推動我國由“醫藥制造大國”向“醫藥制造強國”轉變,李燕建議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國家層面,要強化產業規劃系統性、整體性、銜接性,統籌創新資源參與國際醫藥產業競爭。一方面,抓好醫藥產業規劃落地實施,另一方面,建議組建醫藥產業創新“國家隊”,集中國內藥物創新優勢科研力量,在不同主攻方向幫促和推動中國藥物創新研發提速增效,并參與國際醫藥產業競爭。
藥品合作研發方面,當前國內高校原始創新項目與企業的合作率仍然較低,李燕建議進一步優化產學研一體化機制,加速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助力民族醫藥產業原始創新。“對具有突出共性技術研發能力和顯著行業技術服務能力的高校院所,可申請為新型科研院所,允許院所內研究人員兼職創業、鼓勵科技人員有序流動,實施職稱評審的綠色通道,吸引更多的研發人才聚集到校企合作項目中,推動基礎研究產業化、市場化。”
藥品研發日益全球化背景下,授權許可交易是藥企快速擴充產品管線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國內企業走向國際的重要一步,但在后續的產業化政策方面尚存在持有人和場地變更等問題。李燕建議結合中國創新藥引進和對外合作趨勢,持續優化持有人制度,明確境外生產的藥品上市后允許境外持有人變更為境內持有人,明確生產場地由境外轉移到境內的注冊路徑,以盡早實現授權引進/合作開發產品的國內生產,更好地保障臨床急需產品的供應同時便于監管。
在新藥研發領域,李燕建議,給資本設好“紅綠燈”,引導資本匯聚支持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藥物研發。
近年來隨著大量資本進入新藥研發領域,創新研發逐漸進入無序競爭狀態,尤其創新藥臨床試驗深陷同質化內卷,創新研發出現“拔苗式”助長。李燕表示,資本的本質是逐利,而藥物研發典型的特點是周期長,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矛盾,短期的逐利行為,會遏制真正的創新研發,長遠來看不利于我國藥物研發的良性發展。
“給資本設好‘紅綠燈’,配好‘剎車’再上路,引導資本匯聚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藥物研發,更多地支持源頭創新,避免一味追逐利潤的短期行為,回歸創新研發本質,助力我國藥物創新研發的可持續發展。”李燕說。
(文章來源:證券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