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信息困惑的關鍵,就是不能讓成見束縛自己對外界的感知能力。
前幾天,有人快遞來美國的新消息,大意是勞動力短缺在美國各地蔓延,2022屆畢業(yè)生因而遇上了多年來需求最強勁的就業(yè)市場。一些行業(yè)里,應屆畢業(yè)生的起薪已高達10萬美元甚至更高。一些畢業(yè)生說,他們在找工作時,不僅看重職位的薪酬和職業(yè)成長機會,還關注靈活性以及職場環(huán)境是否令人愉悅。
其實,跨越大洋傳來的此類消息有很多,當然,萬里迢迢風傳而至的“彼類”消息也不少。鑒于“彼此”消息頗有矛盾之處,旁觀者觀瞻起來,就難免時有困惑和困擾。于源頭而言,信息漣漪對遠方水面兒的困惑和困擾,自然且無所謂。于是,破除困惑、化解困擾的重擔,“聽風者”就只能自己擔。
這確實是一個重擔。以上面這個消息為例,旁人辨識起來,恐怕也是“各花入各眼”,只要有人能嗅出“風”中春雨的味道,就一定有人能聽到隱約的冷硬嘯音。依據慣常理解,畢業(yè)生遇上了“最強勁的就業(yè)市場”,是能約略等于“經濟欣欣向榮、形勢一片大好”的,其間邏輯并不復雜。不過,慣常事背后往往也藏著“不慣常”:如果企業(yè)端沒有顯著變化,勞動力因為各種原因不愿(或者不能)進入市場,客觀上也確實能助力應屆畢業(yè)生們“撿便宜”;而這將如何標識市場狀態(tài)和前景,又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在這個世界上,人的站位不同,看到的景致就一定有異,大洋此岸的旁觀者如此,大洋彼岸的“檻內人”其實也一樣。比如,畢業(yè)生或員工們如果更“關注靈活性以及職場環(huán)境是否令人愉悅”,馬斯克的感受恐怕就會不太爽。前些天,因為許多員工遲遲不愿線下恢復上班,馬斯克很是威脅了一番“要裁員”。除了生員工的氣,馬斯克要“裁員10%”的另一個理由,就是他對經濟形勢的預感“超級糟”。
馬斯克并非“孤軍奮戰(zhàn)”,持同樣觀點的人還很不少,而且這些人的表達要比馬斯克直白得多,他們還紛紛發(fā)明了“新說辭”。比如摩根大通的CEO Jamie Dimon,就認為“颶風”將至,高盛的總裁John Waldron,提醒大家準備迎接“前所未有的對體系的沖擊”,而摩根士丹利聯(lián)席總裁Ted Pick,則認為當下已經發(fā)生了“范式轉變”……
當然,站在這些人對立面強力發(fā)聲的人也有。比如,6月3日,就美國5月份就業(yè)報告發(fā)表講話時,拜登總統(tǒng)就直言,“美國經濟已進入了穩(wěn)定增長的新時期”,“美國人應該對經濟充滿信心”。順著馬斯克準備“解雇10%”員工的話茬兒,拜登說“福特對電動車的新投資,將創(chuàng)造6000個新的工作崗位”,“克萊斯勒也在進行類似的投資”。拜登總統(tǒng)想表達的意思也格外清楚——馬斯克準備裁掉的10%員工,有許多“下家”等著接。
馬斯克在隨后的“回應”中,也“不小心”給拜登總統(tǒng)對經濟前景的論斷小小地“背書”了一下——NASA將繼續(xù)借助SpaceX開展商業(yè)載人飛行,以“維持美國不間斷載人進入國際空間站的能力”。但是,拜登總統(tǒng)的論證還是小有瑕疵的,福特、克萊斯勒對電動車的新投資,雖然能為馬斯克準備裁撤的10%員工帶來很強的“或有承接力”,但二者燃油車流水線上的員工,卻不可避免地面臨了職業(yè)生涯的或有變動,一來一去,相關就業(yè)對經濟的支撐或許就沒拜登總統(tǒng)說得那么強。
如此看來,要想根據看到的、聽到的信息,作出某種判斷(或直接論定、或間接證明),確實不難,難的是自己的論斷與現實的貼合度到底有多高。要想保證自己的結論盡可能準確,除了要最大程度地搜集各種信息外,對信息的辨識以及由A信息到B結論之間的邏輯推導,也需要格外仔細。在這個過程中,破除龐雜信息帶來的困惑和困擾的一個關鍵,就是不能讓成見束縛自己對外界的感知能力。
(作者系證券時報記者)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