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大絲苗米產業,傳承壯鄉文化,“訂單式”消費幫扶……2021年7月,由廣東省工商聯和中建四局組成的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正式進駐以來,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上帥鎮通過打好“人大代表+工作隊”組合拳,充分發揮人大代表和工作隊雙重優勢,在鄉村產業發展、文化傳承等方面積極作為,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盤活土地發展絲苗米產業
2021年底,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幫扶上帥鎮科技特派員、高級工程師禹玉華對上帥鎮的土壤進行了分析檢測,結果顯示硒元素含量為0.70mg/kg,為富硒土壤。得知這個消息,縣、鎮人大代表,東南村黨總支部書記黃家瑛認為,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打造本地農產品品牌的目標一定會成功。
2022年春耕前夕,黃家瑛便與鎮人大代表、鄉村振興工作隊員、村“兩委”成員外出考察學習,推出“農民(村小組)+基地+合作社”模式,促成加尤村小組與壯家土合作社合作,以丟荒的60畝農田為試點種植絲苗米,實現增收8萬元。
鎮人大代表、壯家土合作社社長楊發奮表示,在工作隊幫扶下,村小組(村民)已與合作社達成擴種協議,明年將種植“象牙尖”絲苗米400多畝,屆時將為村小組和村民帶來60萬元的收入。
傳承壯繡技藝培養就業技能
不久前,工作隊聯合上帥鎮人大以及縣人社局舉辦的壯族刺繡技能培訓班正式開班,30多名留守婦女參加了培訓。
在此之前,鎮人大和工作隊開展了系列調研工作,力促鎮黨委把壯族手工藝傳承項目納入鎮鄉村振興項目庫。鎮人大還發動全鎮11名女性人大代表加入壯族手工藝傳承項目隊伍,使其引領壯族刺繡新潮,吸引眾多群眾報名參加。
參加培訓的留守婦女表示,這次學習加深了她們對壯族刺繡的理解,自己真正學到壯族刺繡技藝的同時,也多了一項就業技能。
“訂單式”幫扶助推林下養殖
“多協,多協。”這是日前一名韋姓養殖戶在領取第二批賣雞款時,對中建四局派駐的幫扶干部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多協”是壯語音譯詞,表“謝謝”之意。
中建四局派駐的幫扶干部自2021年7月進駐上帥鎮以來,與縣、鎮人大代表、連官村黨總支部書記黃科林及村“兩委”成員做了大量調研工作。在了解到上帥生態資源良好,非常適合發展林下養殖業后,工作隊隊員充分發揮幫扶單位資源優勢,2022年初,中建四局與連官村經濟聯合社議簽3000只總價值達33萬元的林下雞采購協定。黃科林與中建四局派駐的幫扶干部經過多次外出考察學習,最終采用“村經濟聯合社+合作社+農戶”的養殖模式,最大限度降低農戶的養殖風險、提高農戶的養殖積極性。
黃科林表示,“訂單式”消費幫扶養殖林下雞為村集體經濟增加了收益,下一步村委會將把“訂單式”消費幫扶推廣到其他農特產品上,使其打開廣闊銷路,帶動群眾和村集體增收。
南方日報記者黃津
通訊員劉文雅黃巧麗
(文章來源:南方日報)
標簽: 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