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保險銷售從原先的代理人、銀郵經代“二分天下”模式,到如今互聯網渠道的加入,已然成為當前的第三大渠道。
新冠疫情對于國內代理人渠道的影響,近三年來直接導致整個保險業保費增長急速下降,同時最新監管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代理人規模從原先超過八百萬人直接減少了250萬人,盡管多家保險公司以及第三方機構都在積極尋求自身以及行業的變革,比如加大對互聯網保險銷售渠道的投入,以期能夠平滑代理人渠道萎縮帶來的影響,但從目前來看,收效并不明顯。
而另外一些擁有極大互聯網客戶粘性的巨頭則開始介入互聯網保險銷售市場,欲以“貨比三家”的模式激起市場的消費熱情。
2月28日,經過一個月試運行的螞蟻集團旗下保險代理平臺螞蟻保正式上線“金選”服務,首批入選“金選”的產品共40余款,覆蓋醫療險、重疾險、意外險、壽險等險種,包括中國人民保險、平安保險、中國太平洋保險、陽光保險、眾安保險等數十家知名保險公司的保險產品。
“在金選產品投保頁上,消費者可以通過五維分析圖和精算師測評,清晰地了解每款產品的入選理由。該服務是將保險產品推薦規則透明化,從五大維度篩選出螞蟻保上綜合競爭力最強的保險產品,以降低消費者選擇保險產品的難度。”對此,螞蟻集團副總裁邵文瀾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多個平臺啟動新模式
據記者了解,螞蟻保所推出的幫助互聯網民眾選購保險產品標準,在業內并非首家。此前市場上就有數個以某某保形式出現的互聯網平臺打出幫助互聯網民眾通過產品比較選購保險的服務,只是由于這些平臺流量較小,難以引起市場的大范圍關注。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龍認為,保險是理解門檻較高的金融產品,保險難懂、難選擇,一方面困擾消費者,另一方面也對行業發展形成了“隱形”限制。這種從解決消費者痛點出發的模式,讓保險產品更加透明,能更好地保障消費者權益,有助于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對于沒有獲得資質的互聯網平臺,通過公開比較產品優劣進而為消費者提供選購參考的服務,監管層是禁止的。但是從螞蟻保所提供的服務來說,其實并不屬于此類服務,這種服務更像是為消費者提供一種選購標準,分析自身的家庭、工作、年齡、財務等等狀況,來分析出個人應該購買什么樣的保險產品,然后再選擇各家保險公司在此平臺上提供的保險。可能對于目前習慣了互聯網消費的90后、00后們而言,購買比較簡單的健康重疾險、意外險等是一種比較便捷的服務。但是對于側重于整體的保險規劃來說,可能還不夠。”對此,上海財經大學保險系精算博士王濤3月1日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坦言。
值得一提的是,螞蟻保所推出的評估保險產品“AIMM金選五維模型”分析具體來看,該模型是將從投保門檻、保障范圍、性價比、服務理賠和公司經營五個維度對保險產品進行綜合對比和打分,從“螞蟻保”平臺數百款產品中,甄選出各細分險種前10%的產品,同時會根據用戶反饋動態更新,后續符合要求的產品會調入,用戶反饋不佳的產品也會調出。
邵文瀾表示,金選服務是螞蟻保在降低消費者決策難度上的一種嘗試,后續會不斷吸收用戶和合作伙伴的反饋,持續進行優化迭代,而其作為開放平臺,也會繼續聯動更多保險公司,不斷引入優質保險產品供消費者選擇。
布局互聯網賽道背后
在國內整個保險市場上,保險公司、消費者以及第三方(包含代理人、銀郵經代以及互聯網渠道)構成了一種“三角”關系,而在這三角關系中,則是各有各的考慮。
“在國內互助保險模式退出市場后,應該說這一部分的市場消費群里以及規模應該被商業保險市場所吸收,但是,原先的互聯網互助保險是以極為低廉的‘保費’獲得較高的保障來吸引各類投保人,這種模式對于商業保險公司來說是一種變相的價格戰,甚至導致一些短期消費型健康險產品賣不出去;而對于健康的消費者來說,多數人的心態是什么樣的保險便宜就選擇哪種;但是商業保險公司要考慮產品的開發、銷售以及后續服務等成本。因此變相的低價競爭策略在保險產品上顯然是行不通的。”3月2日,上海一家大型壽險公司營銷總監謝雯(化名)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指出。
謝雯表示,對于代理人渠道來說,當前隨著互聯網保險消費蓬勃發展,背后有80后-00后的消費群體轉變,“互聯網原住民”逐漸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對保障的需求提升。但是代理人對于卻還沒有完全意識到市場的“變局”,仍然依賴銷售簡單化的保險產品已經行不通,因此隊伍的萎縮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未來國內的代理人對于必然要走高端路線才能在市場上生存。
“國內的代理人對于一定要走國外的財富規劃師的路線,才能爭得一席之地,消費群在變,保險產品對于80后來說,他們完全可以自行比較,甚至對于金融理財的了解不比代理人水平差,那么向他們推薦保險產品,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經驗水平,是完全沒有辦法打動他們購買保險的。”謝雯坦言。
事實上,在業內人士看來,互聯網平臺推保險產品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就是假如保險公司無論是通過自己搭建的互聯網銷售平臺還是第三方銷售平臺賣保險公司,在剔除了搭建平臺成本之外,能否會比原先的產品降價。
“新冠疫情激發國民健康保障意識的同時,讓行業對保險線上化的緊迫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保險公司紛紛布局互聯網賽道,市場上涌現出一大批互聯網保險產品。但是在后續服務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會認為保險公司同樣的保險產品在互聯網上賣一定要比通過其它兩大渠道賣便宜,因為省了人力成本。但是現在看來,很多保險公司不僅沒有降價,反而在提價,所以互聯網保險渠道雖然發展迅速,但是真正能否吸引消費者大額投保的很少。”3月2日,一位長期研究國內保險銷售市場變化的資深人士陳志文受訪時指出。
而據其透露,盡管互聯網保險渠道發展迅速,總體呈現的還是單件保費低、件數多的特點,互聯網保險渠道經過兩年多的發展,還沒有能夠實現與其它兩大渠道并齊的程度。
此外,《華夏時報》記者也從業內了解到,今年一月份保險業“開門紅”可謂慘不忍睹,有行業內部交流的數據顯示,除了極少數一兩家小型公司新單保費增長之外,其它所有的大中小人身險新單保費降幅30%左右是常態,甚至有的公司新單保費降幅超過80%。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標簽: 互聯網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