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走到了帶病體保險的領域,其實是進入了健康險的深水區,也走入了‘保險+醫+藥’深度結合的階段。”在近期舉辦的2023年世界大健康博覽會上,泰康在線副總裁丁峻峰面對證券時報等媒體采訪時說。
在丁峻峰看來,從“保健康人”到“保人健康”,從僅發揮醫療費用報銷的金融功能到提供健康解決方案,是商業健康險的發展方向,如此才能發揮健康險對于那些真正需要保險人群的價值。
商業健康險兩大方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丁峻峰回顧了2016~2020年互聯網健康險高速增長的歷程。百萬醫療保險是首個網紅產品,投保人數快速過億;2020年惠民保又掀起新熱潮,相較百萬醫療險有了更高效的籌資模式,并把“帶病體”納入了承保范圍。
“百萬醫療險和惠民保的確為廣大投保人群的高昂醫療花費發揮了重要的補償作用,但還沒有真正體現商業健康險在醫療費用上多層次支付的角色。”她坦言,目前商業健康險在醫藥消費領域支付還沒有超過10%,保險產品的免賠額設計、目錄設計甚至醫藥可及性局限,使得賠付并沒有與籌資同等增長。健康險從做大籌資到做大理賠支付,充分承擔醫藥服務端的支付功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為泰康保險集團旗下互聯網保險公司,泰康在線將健康險視作一大主要業務。從事健康險領域多年,丁峻峰說了兩點深刻的感受:一是以往商業健康險是在“保健康人”,而不是在“保人健康”;二是過去健康險更多地是作為一種費用補償的金融工具,而不是提供一個健康或服務的解決方案。
“對于廣大消費者來說,已經生過病或者身體屬于亞健康狀態的人群,比如慢病群體或中老年群體,他們對于健康險的需求,對于醫療費用補償和先進醫療科技的需求更為迫切。但真正需要健康險的這些人,反而長期以來被商業保險拒之門外。”丁峻峰說。
她表示,商業健康險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就是從“保健康人”到“保人健康”,把承保人群從過去的年輕人、健康人逐步擴展到亞健康體、帶病體、中老年人群體,要推出從單病種到帶病體的產品體系;同時,要從過去只補償報銷醫療費用,到能為客戶提供患病后對應的優質醫療服務,提供健康解決方案。例如,為亞健康和患病人群提供更好的生活方式、治療方式、檢測方式,限制疾病惡化,通過長期干預幫助客戶健康生存;一旦疾病有了變化,要能提供一定的治療方案和保障方案。
帶病體保險迎考驗
丁峻峰表示,傳統保險產品精算基于大數法則,定價的關鍵是各年齡段的疾病發生率,更偏統計學問題,“一旦開展帶病體保險,就深度介入了醫學問題”。
她認為,每一個病種的發生、進展及其過程中的醫藥、治療方法、健康干預等,都會對疾病發生率與醫療花費產生影響,都會影響定價。
“其實經營帶病體保險門檻是很高的,它不是靠傳統保險公司核心能力就能干好的。”丁峻峰說,帶病體保險業務需要保險公司和醫療服務網絡、藥企和醫藥流通行業、健康服務和健康管理行業的通力協作,要有疾病管理的能力,要有產業整合的能力,這是一個“苦活累活”。
“要真正把這個事情做好,需要保險公司有定力和資源匹配。保險公司是把它作為一個戰略還是作為一個產生規模的業務來經營,會有本質的區別。”丁峻峰表示。
開發帶病體保險從哪些疾病入手?丁峻峰認為,首先疾病的患病人群要相對大,同時病程不能太短,否則保險產品的意義也不大。
泰康在線于2023年健博會上發布了“全能衛士”健康保險解決方案,健康體和患病人群都能申請投保,同時根據投保人的健康狀況、疾病的分期分型,提供不同的保障責任和針對性的服務。
丁峻峰說,泰康在線進入帶病體保險市場并不是為追求市場規模,也不是要從過去面向健康人市場完全變為面向帶病體市場,而是要彌補市場空白,讓真正需要健康險的人能獲得保險,同時與醫藥產業產生連接。另外,通過帶病體保險的推出,也可以讓健康人認識到應該在健康的時候買保險,這不僅是保費差異的問題,更是因為有健康險之后可能得到更好的治療和醫療服務。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