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8月18日電題:青海“腦山”村:讓昔日貧苦戶的錢包逐漸鼓起來
中新網記者孫睿
“過去我和老伴兒在村里主要靠種土豆為生,我們這個地方主要靠天吃飯,年景好了吃不完的還能賣些錢,年景不好連飯都吃不飽。現在不一樣了,在政府和企業的幫助下,我們不僅有養殖產業,每年還能在合作社里獲取一部分務工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從過去的五千多元提升到了現在的一萬元以上。”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蒲臺鄉圈窩村村民辛元忠17日對記者說。
(資料圖片)
圈窩地處青海省海東市“腦山”區,海拔2300米,位置偏遠,地質結構復雜,有三處地質滑坡災害點,全村的1900畝耕地均屬于山地,無灌溉系統,種植業收入不穩定。該村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村,2018年實現脫貧。全村耕地1896.59畝,農作物以小麥、馬鈴薯、蠶豆、油菜籽等為主。“看天吃飯”、農作物收成保障能力不足一度成為制約圈窩村發展的瓶頸。
圈窩村原第一書記劉培剛介紹,2022年,為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圈窩村將糧食安全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徹底解決撂荒地多、土地分散、無人種植等問題,同時恢復村集體經濟,圈窩村聯點幫扶單位交通銀行青海省分行向圈窩村捐贈幫扶資金28萬元用于發展種植產業。
經過一年的努力,圈窩村通過該筆幫扶資金復耕復種撂荒地108.45畝,購置拖拉機1輛,旋耕機1臺,開墾撂荒地50畝,村內撂荒地全部實現復耕,圓滿完成撂荒地整治工作。同時累計種植108.45畝農作物,其中玉米37.04畝、土豆61.41畝、燕麥10畝。
“種植產業的發展,不僅培養致富帶頭人,同時解決了幫扶村留守勞動力再就業問題。2022年4月,在交通銀行青海省分行幫扶資金的支持下,該村成立了圈窩村交陽種植專業合作社,累計帶動勞動就業280人次,發放人工工資32412.5元,購買馬鈴薯種子4081元,發放土地流轉費用5422.5元,讓村民的‘錢袋子’逐漸鼓了起來。”劉培剛說。
“我們家以前是村里的脫貧戶,2019年搬遷到縣城里的集中安置小區,每年到春耕種地的時候就特別困難,我們沒有交通工具上山很麻煩,每天忙完還要找車回縣城,第二天再上來,農具都沒地方放,時間長了,我們索性就不愿意回去種地了,只能出去打工。合作社成立后,每年有償承包土地,糧食直補款項等補貼都直接給到了我們農戶手里,這樣既幫我們解決了土地撂荒的問題,還給我們增加了收入。”村民李宏榮說。
“產業發展有勢頭,村民致富才有奔頭。”劉培剛說,只有發展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村民致富增收的問題。“利用好現有資源,優化種植結構,壯大村集體經濟,在合作社基礎上,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路徑。”
現任圈窩村第一書記時青山表示,交通銀行青海省分行自2015年以來,已累計向定點幫扶村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蒲臺鄉圈窩村派駐6名幫扶干部,共實施定點幫扶產業項目兩個、助耕活動一個,直接投入資金100余萬元,順利幫助23戶、89人脫貧。
今年,圈窩村將繼續以“海東市樂都區圈窩村交陽種植專業合作社”為主導,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大力發展種植產業。(完)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