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3月21日,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指導,由廣東省林業局、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東省工商業聯合會、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廣東省婦女聯合會、河源市人民政府等主辦的“21市同心聚力,共建綠美廣東”主題宣傳活動在河源主會場舉行。活動期間,河源13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項目正式啟動。
活動現場,河源市委副書記、市長何國森、副市長謝春燕、東源縣委書記秦衛、源城區區長鄧勇、和平縣縣長張衍彪、龍川縣縣長朱以威、紫金縣縣長鄧紅衛、連平縣縣長黃罡星、江東新區管委會主任楊志共同啟動。
據悉,河源市今年將重點實施63個綠美河源生態建設項目,著力打造13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其中東深供水新豐江水源涵養(河源)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聚焦環新豐江水庫庫區及周邊集雨區開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和科學保護修復,總投資達3.16億元,計劃建設總面積21.7萬畝。
綠美河源生態建設包羅萬象。在綠美廣東熱潮中,河源系統性謀劃推進,在高水平保護中推動高質量發展。河源聚焦重點任務發力突破,結合全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大力實施綠美河源生態建設的“六大行動”。
“六大行動”包括:一是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行動。采取人工促進更新方式分類施策,優先優化“兩江兩庫一區一帶”重點生態區域的松、桉純林及疏殘林的林分結構,科學合理開展森林撫育,顯著改善林木生長環境條件,大幅提升森林資源質量;二是實施城鄉一體綠美提升行動。以創建森林城市為載體,深入開展“四旁”植綠活動,持續提升“五邊”綠化美化品質,開展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發展“森林+”康養、教育等新業態,協同構建高品質城鄉綠美生態環境;三是對自然保護地進行全面整合優化和保護修復。實施野生動植物就地保護及物種多樣性保護工程,建設一批示范性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向社會展示自然保護成效,共享綠色發展成果;四是提升交通主干道、碧道、綠道、粵贛古驛道兩側1公里可視范圍內林地及重要節點、路口處森林景觀。定期維護已建生態景觀林帶,鞏固綠化成果,形成錯落有致、色彩豐富的森林景觀綠化帶;五是加強古樹名木資源實時動態管理。全面落實“一樹一檔”,及時開展古樹搶救復壯,推進古樹公園建設,保護古樹名木資源,發揮古樹名木的文化、生態、旅游功能,留住綠美河源鄉愁記憶;六是廣泛組織開展關注森林活動。建設各類主題林和義務植樹基地,創新全民義務植樹盡責形式,完善義務植樹網絡平臺,拓寬“認種、認捐、認養”渠道,營造全社會參與義務植樹和關注森林的良好氛圍。
目前,河源正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河源模式”,以發展油茶、茶葉、南藥等優勢特色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推廣“特色林業產業+”經營模式,高標準建設油茶跨縣集群產業園,高水平舉辦燈塔盆地油茶高峰論壇活動,爭取2023年全省茶業產業大會在河源舉辦。
同時,河源還深入探索研究林業碳匯交易路徑模式,加大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和儲備力度,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努力實現“綠富”雙贏;堅持以全面推行林長制為總抓手,創新“林長+”管理模式,運用好“河湖長+林長+檢察長”、“林長+警長”協作機制,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大力發展國家儲備林,強化林業資源保護監管,加強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不斷提升林業治理能力。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