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搭載23輛40英尺集裝箱的45502次貨運班列13日10時從湖北宜昌東站出發,經焦柳線駛往廣西欽州港后,貨物將轉乘海輪前往越南。這是“宜昌—越南”鐵海聯運班列首發運營,標志著宜昌開辟南向外貿出口新通道。
宜昌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部,有“三峽門戶”之稱。以往,宜昌本地生產的安琪酵母、屈姑罐頭、化工產品、紡機設備等特色產品依賴“長江-港口-國外”的江海運輸模式,貨物從宜昌各港口下水到武漢集運,最后從上海港轉海倫出境,經過30天左右抵達目的地。這種運輸模式耗時長、受長江季節性水運條件影響,使得出口企業貨物“出運難”。
近年來,隨著宜昌紫云鐵路,枝城、白洋、云池、姚家港、茅坪港等港區相繼建設,與既有線滬蓉鐵路沿江通道形成了連接成渝,暢通三峽庫區翻壩物資運輸的物流格局。
此次開通的“宜昌—越南”鐵海聯運,貨物經焦柳線、過湖南、抵達廣西欽州港站后,通過汽車短駁至欽州港,再經海運到越南,較全程江海聯運節省近15天時間。
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宜昌車務段貨運科副科長陳曉燕介紹,此次運輸的貨源都是“宜昌造”的紡織機械及相關精密儀器,對儲運條件有較高要求。宜昌車務段根據客戶需求提前3天將箱源配置到位,讓貨物及時入箱。在裝箱前,該段還組織專人對箱體質量進行全面檢查,優化貨物儲運條件。
今年,宜昌通過“宜昌東站-焦柳線-欽州港-海運出口”國際鐵海聯運線路發送貨物將達到3.5萬余噸,鐵路部門將深化路地企合作,推廣鐵海聯運“一單制”,加大貨源組織,暢通三峽至東南亞周邊地區國際物流通道,推動班列常態化開行。(完)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