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在醫療衛生健康融合方面,是不斷走深向實的狀態,同時也滿足了各類人群身心需求。數字技術覆蓋要醫院內全場景全流程實踐,實現全民健康共建共享,從醫療臨床、醫療服務和醫療管理三個方面來不斷與醫衛健行業融合,來整體賦能智慧醫院的高質量發展和建設。”
(資料圖片)
4月12日下午,由新京報、千龍網主辦,新京智庫、貝殼財經承辦的“2023新京智庫春季峰會——數實融合共促經濟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中國信通院云大所數字健康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馮天宜在演講中指出,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為醫療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數字技術為醫療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馮天宜指出,數字技術加速與醫療行業融合發展,為基于電子病歷的智慧醫療、智慧管理、智慧服務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建設賦能。全國公立醫院紛紛開展智慧醫療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路徑的探索,以期實現“三個轉變,三個提高”,努力為全社會提供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
馮天宜在演講中對“數字技術+醫療衛生健康”的技術體系做了完整的介紹,主要列出了五大組成部分,包括終端感知層、網絡層、應用支撐層、應用層和安全保障層部分。在終端感知層,首先是應用機器人。在疫情催化下,醫用機器人種類在不斷豐富,工信部在2021年出臺了“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包括遠程超聲機器人、遠程骨科機器人、遠程腹腔鏡機器人等,都是將來發展的重點。
終端感知層除了大型機器人之外,還有可穿戴的物聯設備,也在開啟一個主動健康的時代。馮天宜指出,這是把被動的醫療,變成主動的健康。尤其是現在已有可穿戴設備拿到了醫療器械二類證,可以對我們的血氧、心電、睡眠等有醫學參考價值的指標進行監測。并通過監測描繪出個人的健康模型,配合AI算法生成主動健康的干預和解決方案。
馮天宜表示,最近比較熱的技術,包括VR、AR、元宇宙等,都可以用來助力數字療法的創新發展。這些技術通過模擬一些癥狀的觸發情景,來監測神經、精神和心理疾病的發展。
大模型用于醫療領域的場景逐步明確,但是風險有待評估
馮天宜在演講中提到了大模型在醫療健康衛生領域的應用。他指出,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在醫療領域的發展雖然仍然處于早期階段,潛在的醫療應用方向逐步明確,但是局限性和潛在風險仍有待評估。馮天宜表示,大模型的潛在應用場景主要是三方面。一是醫學記錄,通過記錄醫生和病人零散的對話和聊天記錄,能夠提煉并生成完整的醫學記錄,幫助醫生記錄患者疾病的全過程。
二是在醫學教育方面,盡管當前ChatGPT只接受了來自互聯網的公開信息訓練,但在美國執業醫師考試(USMLE)中達到或接近通過,因此它有可能作為醫學生的輔助學習工具,回答學生提出的基本問題。
三是在醫學研究方面,ChatGPT可以幫助研究人員檢索與特定主題相關的文獻,自動生成摘要,并能根據研究人員提供的數據,生成實驗設計和統計方法的選擇建議。此外,還可以在草擬研究報告時提供文本生成支持。
不過,馮天宜也指出,必須清楚地意識到,大模型應用存在的一些風險,比如輸出結果的準確性有待驗證,在醫療場景中,錯誤、虛假和模糊信息尤為危險。還有患者隱私保護方面可能會存在隱私數據泄露、不合理使用等問題。
區塊鏈+隱私計算技術有助于構建醫療健康數據可信流通環境
馮天宜在演講中指出,區塊鏈+隱私計算技術能夠幫助構建醫療健康數據的可信流通環境。醫療行業的數據涉及患者個人的隱私數據,包括個人健康情況、病情、遺傳病信息等,安全等級要求非常高。如何既能夠實現數據的流通和追溯,又能保障數據安全性,是一個關鍵應用領域。區塊鏈+隱私計算技術構建了數據溯源、存證和管理的可信環境,可以使數據不離開本地,還能跨機構進行聯合數據分析,從而挖掘出數據的隱藏價值。
“我們希望通過數字技術不斷地創新賦能,帶動公立醫院的建設,實現整個公立醫院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來為我們老百姓實現普惠型高質量的醫療健康服務打造更好的基礎。逐步實現安全醫療、規范醫療、效率醫療,讓整個醫療過程更有溫度。”馮天宜表示,“我們也希望推動實現建設與經濟發展和人口特征相匹配的醫療服務體系,借數字化技術催生醫療服務新項目、新模式,拉動區域醫療救治能力和服務水平整體提升,以覆蓋更多群體,最終實現整個醫療衛生健康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文章來源:新京報)
標簽: